为调研衡州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现状,2025年3月24日至25日,衡阳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调研团队先后前往衡阳市文化艺术中心和衡南县花鼓戏剧团开展寻访调研工作。衡州花鼓戏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湖南衡阳地方戏曲,以方言俚语、唢呐锣鼓和“三小戏”表演为特色。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被誉为湘南民俗文化的活态镜像。
3月24日上午,调研团队来到衡阳市文化艺术中心对衡州花鼓戏进行深度访谈。本次接受访谈的是衡州花鼓戏的市级传承人敖女士。敖女士表示目前衡阳市剧团以艺校委培、师徒制选拔新人。在市场化运营方面,剧团年演出量有200余场,高峰期达到400多场。目前的演出能维持该剧团的正常运营。同时敖女士指出衡阳花鼓戏的发展面临以下传承困境与行业竞争问题:第一,行业清苦,年轻演员易流失。第二,家长对戏曲行业存在收入不稳定、“土气”等认知偏差。第三,为与湖南其他五大花鼓戏流派进行差异化竞争,应对娱乐多元化冲击,剧团通过持续复排经典剧目,每年推出创新剧目保持活力;加强各个剧团之间交流,推动衡州花鼓戏整体发展。

(调研团队正在采访敖女士)
3月25日下午,调研团队走访了衡南县花鼓戏剧团。本次调研进来旨在全方位了解衡州花鼓戏的起源、发展历程和传承现状。衡南县花鼓戏剧团王董事长指出,剧团正面临着传承后继无人、资金缺乏与受众老龄化等挑战。衡州花鼓戏以衡阳市为核心形成独特派系,依赖方言传承,受众集中于湘南地区。2012年改制后剧团通过公司化运营,取消事业编制。该剧团运营主要依赖国家下拨的项目经费维持经营。衡州花鼓戏的传承面临资金短缺、传承断代和观众老龄化等多重困境。目前该剧团通过乡庆、直播及红白喜事演出等方式维持运营,地域扩散性弱但具有民俗功能。为进一步改善当下困境,王董事长提出政府应保持政策持续性,避免因政策变动影响花鼓戏传承发展。同时应加大政府对剧团的资金投入,提高剧团成员待遇以吸引年青人加入剧团,传承和发展衡州花鼓戏等一系列建议。

(调研团队与王董事长合影留念)
寻访期间,衡南县花鼓戏剧团的省级传承人刘先生分享了对传承工作的见解。他表示防止花鼓戏的技艺传承断代是当务之急。花鼓戏的学习周期长,经济效益低,是导致传承人年龄断层的主要原因。目前剧团最年青的成员已经有三十八岁了,花鼓戏面临传承危机。在教育推广方面,该剧团持续推进“戏曲进校园”。但该活动主要以文化普及为主,暂未实现人才培养的转化。特别是在2012年剧团改制后,该剧团实行企业化经营,新入职员工没有编制,薪资缺乏保障,剧团十多年未曾招聘新人。后备力量的缺乏,使传承人纵然是有心也“无人”来传承。

(调研成员采访传承人刘先生)
通过实地调研,不仅让调研成员进一步意识到衡州花鼓戏面临的困境,也更加了解如何因地制宜地保护和传承衡州花鼓戏。传承非遗文化并非一概而论,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入探索,更是对文化传承责任的深刻领悟。
(文字:丁怡文。图片:刘玉俐,刘倩,何嘉怡,陈瑶。初审:曹灿,终审:胡立军)